| |
 |
|
[弱水无形]养不教 |
Lee 发表于 2007/4/9 10:34:06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是教育的第二条原则,家教与师教相结合,现代概念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学校教育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有些话老师说不出口,有些话家长说不出口,所以老师教孩子要孝敬父母,家长教孩子要尊师重道,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圆满。
家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叫做扎根教育,没有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都不会有大成,因为他没根。小孩子在三岁以前,是离不开母亲的,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小孩子都在模仿与记忆,这叫母仪母教。《千字
|
|
|
[弱水无形]苟不教  |
Lee 发表于 2007/4/7 23:18:02 |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一天也松懈不得。 根据以上立教的基础,下面提出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 第一,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就成功了,我们要对孩子负责任,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 第二,教育的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现
|
|
|
[弱水无形]人之初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几句话是总纲,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准则。《三字经》的所有经文,都可以说是这几句话的展开。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教之道”在认识论上,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 。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基本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非人也”,既然不是人也就没有什么好说了。
另一位诸子百家的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两个
|
|
|
[弱水无形]我们应该读一读 |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3、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5、世上的姑娘总以为自己是骄傲的公主 (除了少数极丑和少数极聪明的姑娘例外 |
|
|
[弱水无形]老夫聊发少年狂 |
Lee 发表于 2007/4/4 22:56:17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
|
|
|
[弱水无形]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名句  |
Lee 发表于 2007/4/4 22:43:06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
|
|
| |
 | |
|
| Blog 信 息 |
blog名称:风落沙 日志总数:348 评论数量:550 留言数量:52 访问次数:1609348 建立时间:2005年1月28日 |
|
| 友 情 连 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