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August 202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公告
暂无公告...

我的分类(专题)

日志更新

最新评论

留言板

链接


Blog信息
blog名称:cedary
日志总数:28
评论数量:20
留言数量:0
访问次数:116388
建立时间:2008年7月27日




[数学]数学之美 系列七 -- 信息论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转载) 发表者:吴军, Google 研究员
文章收藏

雪松 发表于 2008/7/27 15:23:28

我们已经介绍了信息熵,它是信息论的基础,我们这次谈谈信息论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先看看信息熵和语言模型的关系。我们在系列一中谈到语言模型时,没有讲如何定量地衡量一个语言模型的好坏,当然,读者会很自然地想到,既然语言模型能减少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的错误,那么就拿一个语音识别系统或者机器翻译软件来试试,好的语言模型必然导致错误率较低。这种想法是对的,而且今天的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也是这么做的。但这种测试方法对于研发语言模型的人来讲,既不直接、又不方便,而且很难从错误率反过来定量度量语言模型。事实上,在贾里尼克(Fred Jelinek)的人研究语言模型时,世界上既没有像样的语音识别系统,更没有机器翻译。我们知道,语言模型是为了用上下文预测当前的文字,模型越好,预测得越准,那么当前文字的不确定性就越小。 信息熵正是对不确定性的衡量,因此信息熵可以直接用于衡量统计语言模型的好坏。贾里尼克从信息熵出发,定义了一个称为语言模型复杂度(Perplexity)的概念,直接衡量语言模型的好坏。一个模型的复杂度越小,模型越好。李开复博士在介绍他发明的 Sphinx


阅读全文(2245)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数学]数学之美系列六 -- 图论和网络爬虫 (Web Crawlers)(转载) 发表者: 吴军,Google 研究员
文章收藏

雪松 发表于 2008/7/27 15:22:02

[离散数学是当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它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和近世代数四个分支。数理逻辑基于布尔运算,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里我们介绍图论和互联网自动下载工具网络爬虫 (Web Crawlers) 之间的关系。顺便提一句,我们用 Google Trends 来搜索一下“离散数学”这个词,可以发现不少有趣的现象。比如,武汉、哈尔滨、合肥和长沙市对这一数学题目最有兴趣的城市。] 我们上回谈到了如何建立搜索引擎的索引,那么如何自动下载互联网所有的网页呢,它要用到图论中的遍历(Traverse) 算法。 图论的起源可追溯到大数学家欧拉(Leonhard Euler)。1736 年欧拉来到德国的哥尼斯堡(Konigsberg,大哲学家康德的故乡,现在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发现当地市民们有一项消遣活动,就是试图将下图中的每座桥恰好走过一遍并回到原出发点,从来没有人成功过。欧拉证明了这件事是不可能的,并写了一篇论文,一般认为这是图论的开始。   图论中所讨论的的图由一些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


阅读全文(1188)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数学]数学之美系列五 -- 简单之美:布尔代数和搜索引擎的索引(转载) 发表者: 吴军,Google 研究员
文章收藏

雪松 发表于 2008/7/27 15:20:47

[建立一个搜索引擎大致需要做这样几件事:自动下载尽可能多的网页;建立快速有效的索引;根据相关性对网页进行公平准确的排序。我们在介绍 Google Page Rank (网页排名) 时已经谈到了一些排序的问题,这里我们谈谈索引问题,以后我们还会谈如何度量网页的相关性,和进行网页自动下载。] 世界上不可能有比二进制更简单的计数方法了,也不可能有比布尔运算更简单的运算了。尽管今天每个搜索引擎都宣称自己如何聪明、多么智能化,其实从根本上讲都没有逃出布尔运算的框框。 布尔(George Boole) 是十九世纪英国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他生前没有人认为他是数学家。布尔在工作之余,喜欢阅读数学论著、思考数学问题。1854 年“思维规律”(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 on which are founded the Mathematical Theories of Logic and Probabilities)一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逻辑问题。 布尔代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阅读全文(1202)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数学]数学之美系列四 -- 怎样度量信息?(转载) 发表者:吴军,Google 研究员
文章收藏

雪松 发表于 2008/7/27 15:18:39

前言: Google 一直以 “整合全球信息,让人人能获取,使人人能受益” 为使命。那么究竟每一条信息应该怎样度量呢? 信息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常常说信息很多,或者信息较少,但却很难说清楚信息到底有多少。比如一本五十万字的中文书到底有多少信息量。直到 1948 年,香农提出了“信息熵”(shāng) 的概念,才解决了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 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大小和它的不确定性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我们要搞清楚一件非常非常不确定的事,或是我们一无所知的事情,就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件事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我们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就能把它搞清楚。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信息量的度量就等于不确定性的多少。 那么我们如何量化的度量信息量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马上要举行世界杯赛了。大家都很关心谁会是冠军。假如我错过了看世界杯,赛后我问一个知道比赛结果的观众“哪支球队是冠军”? 他不愿意直接告诉我, 而要让我猜,并且我每猜一次,他要收一元钱才肯告诉我是否猜对了,那么我需要付给他多少钱才能知道谁是冠军呢? 我可以把球队编

阅读全文(1176)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数学]数学之美 系列三 -- 隐含马尔可夫模型在语言处理中的应用(转载) 发表者:吴军,Google 研究员
文章收藏

雪松 发表于 2008/7/27 15:17:06

前言:隐含马尔可夫模型是一个数学模型,到目前为之,它一直被认为是实现快速精确的语音识别系统的最成功的方法。复杂的语音识别问题通过隐含马尔可夫模型能非常简单地被表述、解决,让我不由由衷地感叹数学模型之妙。 自然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工具。很多自然语言处理问题都可以等同于通信系统中的解码问题 -- 一个人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去猜测发话人要表达的意思。这其实就象通信中,我们根据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去分析、理解、还原发送端传送过来的信息。以下该图就表示了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   其中 s1,s2,s3...表示信息源发出的信号。o1, o2, o3 ... 是接受器接收到的信号。通信中的解码就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 o1, o2, o3 ...还原出发送的信号 s1,s2,s3...。 其实我们平时在说话时,脑子就是一个信息源。我们的喉咙(声带),空气,就是如电线和光缆般的信道。听众耳朵的就是接收端,而听到的声音就是传送过来的信号。根据声学信号来推测说话者的意思,就是语音识别。这样说来,如果接收端是一台计算机而不是人的话,

阅读全文(1144)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数学]数学之美 系列二 -- 谈谈中文分词(转载) 发表者: 吴军, Google 研究员
文章收藏

雪松 发表于 2008/7/27 15:13:34

谈谈中文分词
----- 统计语言模型在中文处理中的一个应用 上回我们谈到利用统计语言模型进行语言处理,由于模型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的,对于中日韩等语言,首先需要进行分词。例如把句子 “中国航天官员应邀到美国与太空总署官员开会。” 分成一串词:
中国 / 航天 / 官员 / 应邀 / 到 / 美国 / 与 / 太空 / 总署 / 官员 / 开会。 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简单的分词办法就是查字典。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梁南元教授提出的。 用 “查字典” 法,其实就是我们把一个句子从左向右扫描一遍,遇到字典里有的词就标识出来,遇到复合词(比如 “上海大学”)就找最长的词匹配,遇到不认识的字串就分割成单字词,于是简单的分词就完成了。这种简单的分词方法完全能处理上面例子中的句子。八十年代,哈工大的王晓龙博士把它理论化,发展成最少词数的分词理论,即一句话应该分成数量最少的词串。这种方法一个明显的不足是当遇到有二义性 (有双重理解意思)的分割时就无能为力了。比如,对短语 “发展中国家” 正确的分割是“发

阅读全文(1141)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数学]数学之美 系列一 -- 统计语言模型(转载) 发表者: 吴军, Google 研究员 
文章收藏

雪松 发表于 2008/7/27 15:11:15

  发表者: 吴军, Google 研究员 前言 也许大家不相信,数学是解决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最好工具。它能非常清晰地描述这些领域的实际问题并且给出漂亮的解决办法。每当人们应用数学工具解决一个语言问题时,总会感叹数学之美。我们希望利用 Google 中文黑板报这块园地,介绍一些数学工具,以及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开发 Google 产品的。 系列一: 统计语言模型 (Statistical Language Models) Google 的使命是整合全球的信息,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机器对信息、语言做最好的理解和处理。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梦想着能让机器代替人来翻译语言、识别语音、认识文字(不论是印刷体或手写体)和进行海量文献的自动检索,这就需要让机器理解语言。但是人类的语言可以说是信息里最复杂最动态的一部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让机器模拟人类进行学习 - 学习人类的语法、分析语句等等。尤其是在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

阅读全文(1427)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露个脸
随笔

雪松 发表于 2008/7/27 11:42:53

也算在互联网的从业一年了,在网上什么痕迹还都没有留下,同事们都劝我留下些足迹,借口太忙(其实是太懒),还有就是觉得自己的那点水平太有限了,怕人耻笑!呵呵!但是无论如何都要有个开始,那就今天吧!

阅读全文(2288)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 1 2 3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55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71418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