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ctober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98296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课程整合]新课程改革中几个倾向性问题 文章收藏,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20 10:46:46 |
新课程改革中几个倾向性问题转载自: http://www.chinaet.org/communicationfield/bbs/dispbbs.asp?boardID=2&RootID=7390&ID=7390
在学校呆久了,对外面教育现状简直就一无所知。多看看这样的文章有好处的。 新课改从目的上是好的,但是,好的愿望就一定能达成好的结果吗?我们现在教育中出现一点问题,大家各自的观点都不统一,有的埋怨社会环境不行,有的归结教育机制有问题,有的说学校我行我素,有的批评教师水平太低、、、牢骚是没有用处的!一方面我们是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在目前背景下踏踏实实研究自己的教学小环境,把教育真正做好。只有每个教育工作者做到“人人真正搞教育”,那么我国的教育才有希望。否则,多的是虚浮与热闹,少的是成果与希望,剩下的恐怕只能是迷茫与懊恼!
[推荐]新课程改革几个倾向性问题钱江晚报 2004-01-09 杨丽 叶辉
浙江省48个县(市、区)的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今秋起全面进行新课程实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作法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极积参与,取得不少经验。同时,在一些方面也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正视和解决,将给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带来隐患。
曲解自主学习导致课堂失控
一小学上数学课,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1000的概念,让学生花半节课时间走1000米。老师和家长都担心课活了,但基础知识落实不了,而知识点是中高考必考的内容。许多老师反映课改后课时不够用,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比以前多了,课堂很活跃,但容易失控。
新课改中一些学校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这是许多深入课堂听课的专业人士的看法。现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变相“放任自流”的现象,有的学生用一种很笨的方法“自主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获不大,自主学习应是一种理性的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学习”。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时候演变成了无效讨论。合作的目的是“1+1>2”,若个人学习效率比一起学习高,为何要与人合作?
一位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指出:一些做法恰恰把教学传统中最好的东西“抓好基础,当堂巩固”忽视了。
负担转嫁家长 孩子更早抢跑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是个相当愉快、自信的孩子,但她现在有挫折感,对上学兴趣不大。”一位家长抱怨,“以前没教她认字,就想让她愉快自由地成长,现在一下子要认这么多字,压力很大。我每天晚上和双休日都陪着她学拼音、认字。”
一位专家认为,虽然新课程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但事实上并没有降低难度。新教材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一册,要求认字400个,写100字,比起原来省编教材认写163个字要多。特别是在生字第二次出现时不再加注拼音,根本无法达到巩固的效果,学生掌握生字相当困难。从老师和家长的反馈看,一年级的识字量太大,“回生率”很高。
由于一年级集中了那么大的认字量,同时又强调学习的生活化,主张家长利用生活资源来教孩子学习语文,由此更多地把学习负担转嫁到了家长身上,许多开放性作业需家长上网查资料帮助完成。而孩子除了上学,还要投入很大精力去认字。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一入小学,即面临在短时间内口算大量数学题的要求,这对没有珠心算基础的孩子来说相当困难,逼着家长提早让孩子去学珠心算。一位专家认为,但凡一种教育改革,如果把落实目标放在课外,寄予家庭,多半不会成功。
新课程难度大,进度快,对学前教育要求很高。据了解,目前小学一年级约有1/4孩子需老师另开小灶。杭州一位老师说,她班里约1/3的孩子出现拼读困难。而孩子对语文和数学认知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学前教育造成的,这又不得不促使家长更加推崇让孩子“早点起跑”。
教材衔接不严密
据悉,新课程各学科教材衔接上存在问题,如一学科的某个知识点需要另一学科的某个知识点为支撑,但后者却还未教到,前者的老师只好充当二传手提前给学生开小灶。一些专业教师指出:新课程对学科的综合要求很高,但在综合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点衔接上的疏漏。初中学科的知识点多,一门学科往往是以另一门学科为支撑的,往往发生链接上的“脱链”。
如科学课程中的“密度”,原来初三教,现提前到初一刚开学就教,但其中涉及到立体单位指数的换算,数学还没来得及上,因此科学老师不得不充当数学老师的角色;原来物理初二上力学,初三上光学,现在初一就接触到光学,但光学教学中需要的数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却一直要到初三才上。除了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还要为其他学科捡漏补缺,这是各科老师最头痛的问题。一位科学老师认为,现在的科学实行一种“初一先教,今后再分年段教”的模式,实际上是忽视了遗忘规律。
科学老师如何整合
某原物理女老师在执教生物课时,面对解剖台上的小动物,手簌簌发抖,却始终动不了解剖刀。
科学课把物理、化学和生物、自然地理整合起来,但却无法将各科老师整合成全能的科学老师,别说50多岁,即使是正当盛年的老师也面临很大的困难。现在大学是分专业培养,专业以外的知识相对狭隘,其他专业许多知识点没法展开,没法深入。一旦遇到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往往会被“问倒”。
许多初中校长坦言:初一尽量放开实验,初二适当回收,到初三还是重新分科教学,帮学生把重要知识点重新梳理,毕竟考试要紧。
教师普遍反映,评价体系若不改变,新课程改革就无法真正实践下去。
大班如何做到关注每个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五六十人一个班的大班里,老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吗?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事实上,新课程更适宜的土壤是小班化教育环境。在目前普遍每班五六十人的环境下,“关注每一个学生”很难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适宜环境同样是小班。
实施新课改,评价机制势在必改,但怎么改?据说有关方面正在考虑一种解决方案:在保留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增加素质评价和面试的内容,选拔考试和学校推荐相结合。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后者在中国目前的现实背景中很难操控。如果少数几个人的主观行为可以决定多数学生升学的命运,那谁来监控这些行为的公平公正性呢?毕竟过去统一的升学考试,已是相对成熟的一种评价形式。一旦客观评价方式变更为主观评价方式,谁也不敢对这种变更盲目乐观。
正如华东师大一位教授所说:“不要在改革中把好的东西丢失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