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October 2025 |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IMAGE_031.jpg

|
|

|
| Blog信息 |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99531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
[课程整合]什么是课程?——你有思考过吗? 文章收藏,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20 11:08:38 |
| 什么是课程?——你有思考过吗? 转载自: http://www.chinaet.org/communicationfield/bbs/dispbbs.asp?boardID=4&RootID=11156&ID=11156
当前,很多人开口闭口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甚至正积极参与其中.但是,我相信,对于究竟什么是课程,很多人不一定十分明了.我觉得,我们是不是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课程?课程系统的结构?课程系统与教学系统有何联系?如何很好的将课程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我想,只有在真正弄清了上述的问题之后,我们的整合才会更有针对性.所以,有什么想法请尽情挥洒在这里吧.
课程关于课程的概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胡学增在《现代课程论纲要》(1998)中,认为课程的概念至少有7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把课程视为教材的观点(在一般人和教师的心目中,课程和教材往往是合而为一的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而课程只是在涉及到教材时才有了具体的意义);第二,把课程视为科目和学科的观点;第三、课程是学程的内容;第四,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计划,是培养人的蓝图;第五,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全部经验;第六,由于课程是教学的指南,因此必须把课程看作是—种预期的效果(关于课程描述应该是希望式的、预期式的。而不应该是论述式的、报告式的);第七,折中的观点,把目的、内容、大方法归之于课程的范畴。并且认为,“对课程概念的考察决不仅仅是一个语义的问题,也是一个对课程实践如何加以指导的问题” 。张华博士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把课程定义归为如下三类: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书中分析了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指出,进人20世纪70年代,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如下6个趋势:第一,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第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第三,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第四,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第五,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the null curriculum)并重;第六,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郝德永博士在《课程研制方法论》(2000)把课程的定义分成了五个维度,即学科维度、目标维度、经验维度、活动维度、计划维度 ,后来在《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2002)中提出了“课程作为文化”、“课程作为教育学化了的文化”的观点 ,是很有新意的。在《走进新课程教师培训讲座内部资料•通论部分》“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指出课程概念有这样几种界说:第一,课程是知识(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而且应该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作为知识的课程通常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第二,课程是经验(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第三,课程是活动(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并给出课程的概念,即“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侧面;不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对学生各种课内外的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不断地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 本书采用狭义的定义,即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将各个学科和学科内容,依据主体的心理特点和个人特点,按照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顺序进行和谐组合而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依据 。简答地说,课程指“在某一学习阶段,按照某种顺序展开的教和学的(内容)的全部” 。课程即有计划的系统的学习内容。引自《学习技术系统设计》
网络课程1) 何克抗教授的定义是: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2) CELTS的定义是: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 本书的定义是:网络课程是体现在网页上的课程(含声音)。说明:学校传统课程(有计划的系统的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课本上;网络课程是主要体现在网页上。网络课程不包括支持环境。学校课程一般是集体学习的,强调时间安排。网络课程一般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时间界限模糊,可省去课程的时间安排因素,主要指学习内容(现在学校的弹性学制也淡化了时间观念)。引自《学习技术系统设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