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天空             W3CHINA Blog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September 2025»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IMAGE_031.jpg

 

 

 

 

 

专      题

 

链      接


  余世维——有效沟通
  金正昆谈礼仪  

  论文天下
 极视传播 
   凯迪社区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远程教育网

   秦晖的博客
   郎咸平博客
   闯夜人
   财经郎闲评系列
   新浪财经——秦晖

   中计在线
   国际在线经典老歌
   CCTV希望英语节目

   E书吧
   万策智业网
   谢少春的博客

   诺贝尔经济学奖片段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经济学家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县域经济网
   新华网财经频道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
   中华经济网
   致信网
   经济法网
   中国经济导报
   凤凰财经
   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世界经济人博客
   金融界
   中国金融网
   中国金融界网
   金融时报
   金融网
   和讯网
   金融英才网
   金融界理财频道
   金融会计
   中金在线
   第一金融网
   上海金融报
   上海金融学院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信息网
   经济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
   经济观察网
   经济参考报
   经济观察室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人大经济论坛
   经济视点网

   财务顾问网
   中华财务网
   万行财务人才网
   财务与经济
   首席财务官

   中国会计网
   财务与会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会计师
   中国会计视野
   中国会计视野-会计博客
   中国会计视野社区
   中国会计社区
   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中华会计网校
   中华会计网
   中华会计考试网
   会计网校
   东奥会计在线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新华会计网
   无忧会计
   会计考试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
   炎黄春秋
   我爱北京
   世界经济学人
   高端阅读
   中国毕业论文网
   浓缩论文精选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WebCT教学平台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学会
   e-learning 大讲堂
   读书论坛
   读书
   教育学在线
   K-12教育网
   教育技术研究
   在线教育咨讯网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委员会
   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中国教育研究网    
    

   雅信达英语互动网
   esl-lab
   usatoday
   divace  
   English-to-go 
   21century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
   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
   上海热线
   上海日报

    21cn旅游
    战胜编程必备课程资料库

    CI Webstie Recommendations
    7-12educators
    NCRVE

 
 

日志更新

 
 

查找


 

最新评论

留言板


Blog信息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93466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读书笔记]第二节 世界各国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5/1/7 10:50:30

第二节  世界各国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本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里,由于篇幅有限,我们选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它们在近些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做一个简单介绍。   美   国     美国学校十分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视觉教育运动、然后到三四十年代的视听教育运动、再到二战以后出现的以视听媒体为主教育技术和以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应用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对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有巨大的影响。 由于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根据地方分权的原则进行的,各州、甚至一州之内的各学区、各学校均保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决定权。因此,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也参差不齐,不同学区不同学校都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但各校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还是基本一致的,即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在这根本目标之下可分为三项具体的要求: 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2.在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系统化的技能解决问题; 3.让学生了解、分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在以前、现在与将来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 根据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美国大部分的中小学都实施了程度不同、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教育。 综观美国现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校没有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在数学或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中介绍一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知识;第二类,学校除在科学课程中的某些部分教授信息技术知识之外,还开设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必修或选修;第三类,学校提供不只一种信息技术科学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等多门课程,其中某些列为选修,某些列为必修。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对儿童的培养目标   (1)Big6 技能方案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Mike Eisenberg博士和Bob Berkowitz博士共同创立了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由于它为成功的信息问题解决提供了六个主要技能领域,因而该系统方案又得名为Big6技能。Big6技能简述如下: 确定任务:确定信息问题:确定为解决问题所需求的信息。 信息搜寻策略:确定信息来源范围: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源。 信息的检索和获取: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源中查找信息。 信息的使用:在信息源中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的信息。 集成:组织信息;呈现信息。 评价:评判学习过程;评判学习效率 目前,信息问题解决方案——Big6技能已作为一门课程在美国中小学中推广普及开来,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帮助学生掌握有效满足信息需求的一组技能,使学生需要使用信息解决问题(不管是学术的问题,还是个人的难题)、完成任务、作出决策时都能应付自如。这门课程需要图书馆媒体专业人员、计算机教师和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开发包含计算机技能、通用的信息技能和课程内容的教学单元及学生合作项目。 (2)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2000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标准(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在这项标准中,要求通过课程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成为: ●        能干的信息技术用户 ●        信息的搜索者、分析者和评价者 ●        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 ●        生产力工具的用户,并具有创新精神和效率意识 ●        交流者、合作者、出版者和生产者 ●        见多识广的,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公民 计划通过该标准的实施,使所有的孩子能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着充分的准备。该标准认为创建一个能充分利用技术的学习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        教育系统的领导要支持有创见和具有能动性的风格 ●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能熟练运用技术 ●        内容的标准和课程资源 ●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        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技术的有效性 ●        能跟上最新的技术,软件和网络电信 ●        维护和使用技术资源的技术支持 ●        有可以提供专门技术、专家支持和实时交互的团体合作伙伴。 ●        有资金的支持,以维持技术的应用。 ●        具备支持新的学习环境的政策和标准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便可以形成更为高效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这种高效的教育环境将培养孩子: ●        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媒体进行交流通讯 ●        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处理和交换信息 ●        学会对信息的编辑、组织、分析和合成 ●        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能得出结论 ●        除了目标信息外,对相关附加信息的内容应有所了解,在需要时,能及时查出相关的内容 ●        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指导 ●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具有协作精神 ●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言语得体,具有道德风尚       美国近几年实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案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总统自1992年上任后,十分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克林顿执政的八年,不仅使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更强调了美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他说:“为了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我们的全部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室和图书馆连通国际互联网(Internet);确保每一儿童能够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像使用黑板那样自如地使用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   (1)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993年9月15日美国政府发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动议”(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genda for Action)提出了在全国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缩写为NII),又叫信息高速公路。它要求在全美建成通达全国各地的由通信网、计算机、信息资源、用户信息设备等构成互联互通、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要实现把人、家庭、学校、图书馆、医院、政府与企业等一一关联起来,可以获得各种各样公用和专用的信息资源,满足不同用户所需的不同应用和不同性能要求。 (2)教育技术行动 在1996年1月美国国情咨文中,克林顿把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迎接信息社会对于教育挑战的重要措施之一。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指出,到2000年,全国每间教室、每一个图书馆都要与国际互联网联网,形成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 同时,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教育技术规划”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规划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要连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并且“鼓励、组织和支持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革新教育的教师”。该规划纲领计划使1997年成为美国中小学的网络年。   该行动提出这次挑战的四大支柱是:   (1)每个学生都能使用到计算机上:   (2)每个教室都联到Internet网上;   (3)能够整合到课程中的优秀教育软件;   (4)鼓励愿意使用和善于使用新技术进行教育的教师。 第1和第2个支柱将由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联合资助;关于第3个支柱,克林顿总统已经与各大计算机公司的首脑们进行了谈话,希望他们能够开发出优秀的教育软件;而为了支持其第4个支柱,美国教育联合会等几家著名的全国性教育组织联合建立“21世纪教师”网络服务,其目的是“鼓励、组织和支持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革新教育的教师”。该网络服务预计将培训10万名美国教师,并为参与该项服务的教师提供交流经验的场所,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于师资培训。    (3)美国教育行动 1997年2月4日,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提出:将在1998年投入510亿美元的巨额预算用于实施一项称之为“美国教育行动”的宏伟计划,实施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让每一位8岁的儿童都能阅读,每一位12岁的儿童都能上Internet网;   2.使每一位18岁的青年都能受到高等教育;   3.使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 这样,不管美国的学生是住在最边远的乡村、最安闲舒适的市郊,还是最贫穷的大城市贫民窟,在学校里,他们都拥有同样接近知识世界的机会。显然,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尤其离不开广大中小学和每一个家庭的普遍联网,由此掀起了一场席卷美国的教育改革的新高潮。 (4)1998—2002教育发展战略规划 1997年9月美国教育部提出《1998-2002年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阐述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七大优先事项。其中第五项目标为“到2002年为止所有教室都连上互联网,并完成网络技术的脱盲”,具体指标是:(1)接触高质量教育技术的学生将在核心学业课程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成就和较好的技术普及水平;(2)到2001年为止,学生与每台现代多媒体电脑之比为5:1;(3)连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公立学校教室由1996年的14%增至1998年的25%,以后比例再逐年增高;(4)到2001年为止,至少50%的教师将把高质量的教育技术、软件和信息高速公路与学校课程统一起来;(5)到2001年为止,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残疾学生将与其他学生一样可以接触到高级技术;(6)到2001年为止,至少60%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学校图书管理员将完成电脑及上网操作的培训,以帮助学生学习。                                                                                                                                                                                                                         (5)“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计划 200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报告中再次重申,政府始终坚信信息技术应成为学校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一门有力工具,呼吁社区、私人企业、州级官员和个人一起行动起来,为实现21世纪美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美国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将接受到必要的培训,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都可以直接使用现代的多媒体电脑;(3)每一间教室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4)开发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使其成为每所学校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出现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国意识到要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 1997年2月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与前总统克林顿教育行动纲领相应的举措说明,其中针对教师首先要教育信息化的条款占有重要地位,如使所有教师都能够掌握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为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提供培训和资助。为实施美国教育行动计划,1998年美国投入510亿美元巨资,旨在使每一位美国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为做到这一点,美国是先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开始。     美国1997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提出,要有10万教师经过培训和考试,能够拿到国家教师证书,使之能胜任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任务的新要求。全美家长和教师协会、教师联合会和美国学区委员会联合会努力保证美国的教师们能像使用粉笔黑板那样轻松自知地使用电脑;使50万以上的教员学会如何利用电脑、软件和工作网教学。苹果公司也为这几家著名的全国性教育组织的教师培训设置了专门的网络服务——“二十一世纪教师工作室”。美国加州推出活动式电脑教学车,在加州各地开展巡回演示教学工作,用于培训社区学院的教学人员和中学教师,使他们能更好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   社会支持和公司参与   政府部门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相对而言是有限的。大量的投资来自于工业界和非赢利机构,例如:太平洋Telesis公司于1994年发起一项名为“一流教育”的计划,目标是到2000年使加州的9000所学校和图书馆全部联网,以半价收费提供上网服务;IBM向十个学区的中小学免费提供硬软件和教师培训;AT&T公司投入1.5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学习网,为100所学校提供五个月的免费上网服务及后继的折价上网服务。 80年代中期,美国苹果公司选取了一些学校的一些班级进行实验,为参加实验的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两台计算机,一台放在学校,一台放在家里,开始了一项被称为“明日苹果教室”(Apple Classroom of Tomorrow)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研究持续了10年,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提高教育效益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微软公司积极的尝试把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中小学教育中去。以康州一所微软公司的实验学校为例,该校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所有电脑全部无线上网。每间教室都装有黑板大小的大屏幕触摸式液晶显示屏,显示屏上有各种工具窗口,显示屏的功能多样,不仅取代了传统的黑板,还可以根据需要把学生和老师的板书当场进行编辑和保存,并通过网络实时传送。利用这样的网络设备,学生甚至可以收看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等等。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走过的模式   回顾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其走过的模式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基于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的“常规模式”,基于PC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1.常规模式 1931年美国哈佛大学在麻省三个城市的中学进行了实验,发现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比不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成绩高20.5%。电视,可以算是对学校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另一项现代技术。 电视运用于教学,是现代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另一重大影响。电视教学通常的运用方式是:一种是事先把教师的讲课过程用摄像机录下,然后在上课时放给全体学生观看,如果有条件的话,学生也可以在阅览室里独自观看;另一种是通过闭路电视系统同时向分散在数间教室中的学生现场直播。 电视教学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是现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很先进的时代,各国仍然很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积极开设了电视教育课程。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就是在美国的电化教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虽然电视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补充,但是,纯粹的电视教学在中小学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比较少。一方面是限于经济条件,另外更因为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同时这种电视教学缺少很好的和教师交流的机会,并且教学节目质量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美国开展计算机教育应用活动较早,20世纪60年代就已有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实验研究。 到80年代,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中学达到74%,而且平均配备有15—20台计算机(一个计算机实验室)。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美国的中、小学后,IBM公司在美国6个州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宣称:“在使用计算机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后,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80年代后期,美国每年中小学计算机增加三四十万台。到80年代末,基本上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程。值得注意的是1988—1989年间,美国有42%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始拥有用于将计算机连结到通信网络上的调制器,32%的拥有联网的计算机,德克萨斯等州开始把计算机远程通信技术纳入计算机教育课程内容之中。美国教育改革基金会1989年使用470万美元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同时使用100万美元支持电视、广播及远程通信网用于中小学教育。美国l985年拥有15台计算机的中学占24%,1989年则占64%,到1990年中等水平的美国中学一般拥有45台左右的微机。 3.网络模式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以及信息化教育上的投资更是不遗余力。自1993年美国确立了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之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美国各级学校的应用使得其信息化教育向着网络模式发展。 网络教学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模式,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通过各种协作式教学策略的运用而实现),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得学习者在家里、办公室、甚至旅途中学习。 4.虚拟现实模式 虚拟现实模式是一种最新的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尽管今天它在实际教育领域还很不普遍,但它有非常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例如,美国休斯顿大学和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约翰逊空间中心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种称之为“虚拟物理实验室”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直观地研究重力、惯性等物理现象。使用该系统的学生可以做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在内的各种实验,可以控制、观察由于改变重力的大小、方向所产生的种种现象,以及对加速度的影响。伯克利的劳伦斯国家级实验室研制了一个网上虚拟实验室软件,允许学生通过远程联网获取从专业天文望远镜收集的天文观测数据。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虚拟现实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集合起来的更高级的交互系统。它目前发展的热点包括虚拟学校、虚拟学习环境、虚拟现实系统、基于虚拟现实系统的教学软件开发及出版,以及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系统等。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实时交互性(Real-Time Interactive)、多感知性(Multi—Sensation)、存在感(Persence)和自主性(Autonomy)。           日    本   日本一向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早在明治维新之际,日本便提出了“教育立国”的政策。即使在二次大战后的困境中,日本仍优先恢复和发展教育。日本很早就提出“教育是只母鸡”的概念,日本前文部大臣木万秀夫曾说:“明治以来,直到目前,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日本能在二战后短短的几十年里迅速由一个废墟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母鸡”产下的“金蛋”。   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的中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表现为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地的一个过程。 信息运用能力 早在1986年4月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二次答申报告中,日本就提出了“信息运用能力”这一提法。在这一报告中,“信息运用能力”是指“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而应具有的人的基本素质”。该报告并且提议,要把“信息运用能力”摆到与“读、写、算”这三项基本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加以培养。 1991年7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信息教育指南》中进一步明确规定了“信息运用能力”的定义,包括下面4个内容:     1.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的能力和信息的创造、传递的能力;     2.对信息社会的特性和信息化对社会及人类影响的理解;     3.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信息的责任感;     4.掌握信息科学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的特性、基本操作。 日本在1989年4月开始实施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教学大纲)中规定:以计算机有关内容为中心展开信息教育,在初中阶段开设了《技术·家庭科》,增加了选修内容“信息基础”,约20至30学时左右。         生存能力  1996的7月19日,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日本人认为,所谓“生存能力”是“一种全身心的力量”,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情报,具备正确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是“生存能力”的要素之一。报告以信息社会中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为出发点,就如何推进信息化教育提出四点建议:系统实施信息教育;通过运用信息设备及信息交流网络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建构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学校;克服信息社会的不良方面,培养意识健全的个人并完善信息道德规范。报告强调,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技术只是支持其行动的一种工具,而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则显得更为重要;使用电脑与网络所传递的仅仅是一种“虚拟”经验,相比之从生活、社会及自然界所获得的实际经验来是微不足道的。信息教育必须教授有关隐私权、版权及安全保护等方面的信息道德规范。这一报告为日本信息教育指明了方向。   培养国际社会人才

阅读全文(3424)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86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96212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