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叮叮咚咚XYZ]申论必备热点——公共秩序 |
一、问题
公共秩序指的是人们在工作、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为维护公共事业和集体利益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在执行后对所有人都有益的秩序。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治安秩序、公共卫生秩序、交通秩序等。
社会公共秩序代表着全体公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要求,建立良好公共秩序是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鲜明标志。
二、公共秩序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公民公共道德意识不足。这种不足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同传统社会相比,公民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在传统交往中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生成的道德,总是表现为私人道德,而不可能是公共道德。因此,导致人们对“他者”的无视,这种无视就意味着公共道德的缺失。
第二,对“公共”认识混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中原来就有一个特点、或者不如说是缺点,就是与“人治主义”、“人情主义”相联系的“重成事,不重立规矩”的习惯。对于“公共”的东西,包括规则和秩序,很多人习惯于把它们当作是“别人的”或“为了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所以一旦觉得它对自己不便时,就首先考虑怎样超越它、绕开它,通过走“后门”,托人情,拉“关系”等,使自己成为规则、程序和秩序中的“例外”。这种情况,从大事到小事都有表现,积习很深,几乎积重难返。
第三,法制不健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交替,市场秩序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经济生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漏洞,以及市场管理不力,监督不力等一些不法分子由于有暴利可图,不惜铤而走险。
三、对策
第一,建立更合理、完善、有效的规则体系,并通过改革来加强执行和管理;
第二,要确保信息媒介的正确舆论导向。信息媒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确保信息媒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高扬时代主旋律,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方向性的意义;
第三,通过家庭、学校教育和个体的社会交往,将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转化成社会成员内在的自觉意识;
第四,依法律规范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
|
|
| |
 | |
|
Blog 信 息 |
blog名称:风落沙 日志总数:348 评论数量:550 留言数量:52 访问次数:1592025 建立时间:2005年1月28日 |
|
友 情 连 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