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China社区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弱水无形]为人子
Lee 发表于 2007/4/12 21:54:08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人要在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教育是源远流长的,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礼仪的教育。礼是礼,仪是仪,二者不一样。   礼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的文化概念。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礼仪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仪轨和规范,等于说是后世的规矩与制度。上古时期的周公曾制定礼仪,他把礼分为吉礼、嘉礼、军礼,丧礼和喜庆之礼,所以有“周礼”传世。   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那就“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为什么要研究礼?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礼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是唱歌跳舞就是乐,乐是把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这是真正的文化,来自于人的内心人的思想。《礼记》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俨若思”。人随时随地都要庄重诚敬,内心保持着这种庄重,待人待物不离诚敬,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这个境界就叫“礼”。   表现于外的形式就是各种礼仪,仪是礼的外在形式,礼又是恭敬的外在表现,所谓内恭外礼。内无恭敬之心,礼仪再多也没有用,礼越多人越虚伪。现代人的礼更虚假,都是商品交易,一方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另一方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与“中和”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是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下面接着再谈教育的内容与顺序,我们先抛开例子谈原则,就是“首孝悌,次见闻”。 首孝悌,次见闻。   这是教育的内容和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顺序进行不能倒置。传统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因为知识总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地变化着,时间空间变了,知识就老化了。但“孝悌”是万古不变的大道,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有孝悌关系存在,这个教育的原则就不能变,教育就必须首先教孝、教悌。那什么是孝、什么是悌呢?这就需要认真地讨论了。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十字架结构的文化,西方的文化自称是十字架,其实是丁字架结构,因为十字架没头。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的血缘关系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古今、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这是垂直的血缘关系,然后再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横向展开就是悌,第一层是兄弟之道,第二层夫妻之道,然后是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这是横向的关系。懂了孝道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自孝子”的道理。   西方的文化系统,往下有自己的子孙,横向也有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君臣,但往上就秃头没有了。普通西方人只知道两代,再往上祖父母叫什么名字,有些人就不知道了。西方文化中老子之间有代沟,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老子是一体,怎么会有代沟呢?    忤逆不孝在中国文化里面是重罪,不孝造成的恶果并不完全报在父母身上,儿女不孝,父母当然很伤心,生活可能会艰苦一点,但最大的恶报在子女自己身上。孝是直上直下的血缘通道,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就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你一代人的事情,你的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举个例子,台湾的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他到美国、欧洲访问,都享受贵宾等级的待遇。孔德成既不是国家元首,也不是高官,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尊敬他?那是尊敬他的祖先孔老夫子。如果他不孝、不认祖宗,这个祖先遗德的通道就断了,祖先的遗德没有了,你再到美国、欧洲走走看享受什么待遇。     明白了这个道理,反过来再看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们才明白“首孝悌”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增长见闻觉知,这是第二步次要的事。如果第一步的孝悌没有打好基础,后面的知识传授宁可不进行。我们读读《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话就清楚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发挥出来就是清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所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再搞知识的传授和增长见闻觉知。   现代教育是倒果为因,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翻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世无贤妻良母,社会上已经出不来孝子贤孙,现在教育上再来个乾坤大颠倒,就更没有圣贤人了。   下面举了两个例子进行说明:一个是孝,一个是悌。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阅读全文(3096)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Google
最 新 日 志
信息组织视角下的语义检索
本体是一种情报检索语言吗
(连载)语义网之路--RDF模型的基本思
大风起兮沙飞扬(27)
大风起兮沙飞扬(26)
大风起兮沙飞扬(25)
大风起兮沙飞扬(24)
大风起兮沙飞扬(23)
大风起兮沙飞扬(22)
大风起兮沙飞扬(21)
大风起兮沙飞扬(20)
大风起兮沙飞扬(19)
大风起兮沙飞扬(18)
An Ontology-Based In
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模型
 
最 新 评 论
回复:郁闷
回复:用MySQL存储本体
replcica watches
回复:Protege汉化全攻略
回复:Protege汉化全攻略
回复:Protege汉化全攻略
回复: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模型
回复:小型本体构建心得(Protege 
回复:优美英文心灵鸡汤:别太久错过机会
回复:优美英文心灵鸡汤:别太久错过机会
 
最 新 留 言
签写新留言

加我下QQ
请求帮助
真好
关于mysql和protege 有问题想
佩服佩服
关于语义网之路
大树
这个周末愉快!
周未愉快
周未愉快!
 
Blog 信 息
blog名称:风落沙
日志总数:348
评论数量:550
留言数量:52
访问次数:1590883
建立时间:2005年1月28日
友 情 连 接


 

狂潮怒啸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188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63399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