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公告 |
愚人涂鸦,请多批评. |
Blog信息 |
blog名称:荷香小筑 日志总数:82 评论数量:201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533040 建立时间:2005年9月29日 |

| |
[奇闻共欣赏]自由与希望----肖圣克的救赎的影评(推荐) 文章收藏
hxxz 发表于 2007/5/28 13:27:41 |
两年前一个同事推荐给我的"肖圣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影评.
推荐给大家
习惯是一种麻木,让曾经的梦想,化为幼稚的代名词,让未来以可见的轨迹左右生活;
希望是一种坚持,是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作出不同的解释。
监狱作为囚犯活动的特定场合也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剥夺了人的自由。身处其中的囚犯对于自由的敏感超过了任何生活在其它环境中的人。而正是失去,才备觉珍贵,也更渴望重新拥有,而生活在政党社会的人们却在追名逐利的岁月中慢慢的丢掉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本性,主动的把自己的心灵禁锢在无形的高墙里,放弃了思考的自由,也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追求,或者把这种精神上的追求物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职位,几位数字。
一个在狱中度过大半生的囚犯面对申请多年而未果的一纸假释令的反应不是喜极而泣,而是企图重新回到监狱,返回他熟悉的生活。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圈子里,他有学问,有地位;在外界,他只是双手犯着关节炎的无用老人。悲哀的是,现在的他连胡闹的力气也没有了。他选择了自杀,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做主的选择。
Red在狱中可以算是一个强者,他可以搞到许多不应该在监狱这个地方出现的东西;出狱后,他毫无用武之地,只能孤独的生活在恐惧中,在盼望多年的自由中流浪却无法靠岸。片中Red对于监狱高墙的一番话令人深思:“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他而生存。That is institutionalized。”
是的,当昨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消失殆尽,只剩下今日满腹牢骚时固步自封的时候,当不满足于现实里整日的循规蹈矩又不愿付出努力去改变生活时,当午夜梦醒时不知身处何方时,习惯的枷锁已经悄悄的套住了生活的头颅,让我们沿着可见的轨迹一步一步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而忽视了生活的其他色彩。导演Darabont正是通过监狱这个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凸现现实生活中蚕食自由,扼杀独立思考的无形杀手——习惯。
片中作为希望代言人的Andy在Shawshank监狱中生活的二十年里一直紧守自己最初的坚持,出于对外界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出于对自己内心无罪的肯定,而真正的原因在于他对希望的深刻认识:“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不但没有泯灭Andy内心深处的希望,反而让他在浮士德的积极进取精神上,又对未来生活有了陶渊明式的领悟。这种希望的本质是一种状态,一种不争不夺,只是存在的状态。
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狱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单位。当看到倏忽十年已逝,生命的过程只能已时间为刻度时侯,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的向希望举起双手,宿命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时Red告诉Andy:“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
天堂和地狱只一线之隔,存乎一心。Andy不是因为失去了自由才对自由充满了向往,而是知道在已谙悉的生活之外有另一种生活更为精彩,知道那种生活才是他灵魂真正的故乡。所以,芸芸众囚中只有Andy能在高墙的环伺下闲庭信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冷然面对生活的嘲讽。
跳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不让环境左右自己的判断,这是Andy的选择,他也在这种选择中找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在和时间面对面的日子里,Andy的希望没有在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中迷失自我,而是默默的构筑着自己的精神王国,寻找着灵魂出路与家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倚。如果Andy没有蒙冤入狱的生活,也就不会有日后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如果在狱中的待遇有所转好就放弃自己的希望,那么他也许要在Shawshank无可奈何的苦度余生。于是,六年里以每周一封信的频率不弃不舍的向洲议会寻求资助建立监狱图书馆,冒着被关禁闭的危险为通过扬声器狱友放音乐以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
憧憬...
Andy正是通过这些看似以卵击石的举动来抗拒着习惯对自己的侵蚀,也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对他们的生存价值重新进行平静的思考。强者自救,圣者渡人,隐约中可以看到Andy平静神态中蕴涵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把暂时的得失看作整个生命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部分,从而坦然的接受幸运的垂青或厄运的降临。
典狱长Warden作为黑暗势力的象征被导演用来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习惯对人的巨大伤害尤甚于对肉体的鞭挞。Warden懂得如何用一种虚无的信仰来扼杀囚犯们对希望的依托。于是,他在牢牢控制着囚犯们行动自由的同时还不忘管束他们的思想,让习惯使囚犯慢慢的失去自身,变成他聚敛钱财廉价的行尸走肉。囚犯在Shawshank仅有的一点权利,就是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无穷的忏悔,在忏悔中无情的践踏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最后走到沦为时间奴隶的可怜地位。可是,Warden不知道几千年前老子就说过:“反者道之动。”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正是这种精神高压和肉体摧残成为Andy挣脱束缚的原动力,迫使Andy主动的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当这种思考踏入自觉轨道后,外界的任何力量都再无法把他的思想拽回世俗的围墙里,为完成别人的目标而疲于奔命。如果没有Warden所施加的外部压力,也许Andy不会在入狱极短的时间内就开始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抑或他根本不会去思考,而是象其他囚犯一样麻木的接受命运的不公。
蓝天,碧海,黄沙,当Andy与Red这对饱经风霜的朋友再度重逢在大自然怀抱里的时候,历经二十年磨难的Andy内心世界的升华,已经使他达到可以和自然界的象征——大海,这个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蔚蓝色奇观平等对话的境界了。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根据美国作stephen King的小说《Rita Hayworth an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而成的,首映于1994年9月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并获得当年美国电影学院奖的七项提名,但票房总收入不过二千八百万美元,这与它在舆论界的有口碑是极不相称的。但1995年它却击败了轰动一时的影片《Truelies》,摘走了当年的录相租赁榜第一的位置。
导演Frank Darabont通过生活在监狱这个特殊环境里的人们对于信仰,希望和爱的不同态度向观众阐述了自己关于时间,痛苦和友谊的独特见解。和同样以监狱为背景的《The Green Mile》不同,本片探讨的不是对无法理解的超自然现象的困惑,而是那种意识到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中,生命转瞬间逝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时所产生的恐惧。同时,Darabont完全遵循原著用平实的情节对人生进行剖析的精神,成功的为本片营造出一种浑厚,博大的意境:片中没有超级巨星流光溢彩的风姿,没有哗众取宠的喧嚣:每一个角色都同等重要,不可或缺;按部就班的展开情节,甚至是142分钟的片长都意味着走过漫漫人生路再回首的时候,发现不过是几个十年罢了。因此,《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不能算是普通概念上的监狱电影。
在导演技巧上,Darabont避免过多的表现Andy在肉体上所遭受的打击,不用这种低俗的手法换取观众的同情;在Andy被变态囚犯们殴打之后,观众只能远距离的看到Andy踯躅在狱中操场上,镜头像他的朋友一样,没有集中在他的伤痕和瘀肿上,而是给了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灰暗,单调的氛围中,人物的活动也多处在阴影之中。因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当影片的色彩突然转为明快的亮色之后,观众的心情也随着这种明暗的变化自然而然的为主人公获得了自己的生活而发生了变化。
本片叙述故事的精彩之处是尽管Andy是监狱里真正的英雄,然而整部影片除了开场部分用了寥寥几笔交代了Andy入狱的原因后,就再没有从他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而是Red用冷静,平和的旁白将观众带入高墙里的世界,展现了一副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Red的旁白代表了监狱里的大多数囚犯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也让观众得以近距离的看到Andy思想的变化并循着这种变化轨迹去体验人类的希望对于个体有巨大的推动力。Andy则在另一个层面上坚持自我,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希望,在和时间的抗争中创造着自己的机会,也帮助 Red去接受来之不易的自由,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真正需要拯救生活的不是Andy,而是Red,还有...这中结构的关键在于避开了英雄主义的陷阱,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观众的感觉与Andy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一起,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自然的放纵着自己的情感。
摄影上来说,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叙述的极为流畅的影片,但摄影Roger Deakins实际上并没有过分的炫耀自己的摄影技巧,而是巧妙的用镜头语言传递着相关的信息。Andy初到的一场戏,他只用了两个镜头(一个长镜头俯拍,一个仰拍)就完整的刻画出了整个监狱,也预示着主人公从此身陷囹圄。此外,色彩的反差也成功的强化了影片的心灵史诗意境。两组反差之一是日景的灰蓝冷调和夜景的昏黄黯淡的对比,是残酷而孤独得以烘托;另一组是监狱的灰蓝冷调和狱外的明亮灿烂对比,烘托了自由与希望的主题。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是摄影师没有让镜头语言超过故事发展进程。摄影只是忠实的记录着在这里发生的一切,而不去做无谓的推测和暗示。
Tim Robbins 与Morgan Freeman扮演的Andy与Red的友谊是本片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关键。两位狱友隽永的对话及Red的旁白处处闪烁着洞察生活的智慧,吸引观众反复玩味,从中感悟到生活中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原来如此重要。正如片中Andy所说的那样:“无论多么复杂的生活,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选择: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相信自己,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希望,耐心的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Shawshank的救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