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公告

You are all my reasons! 

桃李花林又一在

淫荡一日同风起,风骚直上九万里

仙子凌波微步罗衫飘忽十步一回头

我的最爱:网游,程序,文学

QQ:89636669


我的分类(专题)

日志更新

最新评论

留言板

链接

Blog信息
blog名称:一维空间
日志总数:163
评论数量:248
留言数量:33
访问次数:650472
建立时间:2007年10月24日




 [五分钟热度]执着、勤奋-年轻院士走过的路 

dskongenius 发表于 2007/12/14 19:19:19

最近,张运教授以其心内科学的杰出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山东省医药卫生界院士零的突破,而且,以他49岁的年龄,成为我省最年轻的院士。当掌声响起来,当荣誉和鲜花涌向面前,张运教授一如既往,坦然、平和地面对这一切。回顾他走过的路,我们会看到沟沟坎坎之后的一个个闪光点。上帝并不格外青睐于他,而每一次,他都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力量,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自己的强者之音。    小工厂里的“博士”    1952年,张运出生在聊城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的他就展露了不凡的才华,不仅学习始终遥遥领先,而且乒乓球打得好,参加全省普通话比赛还得了第一名。然而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父母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牛棚、挨批斗,作为“狗崽子”的他,竟也被戴高帽子游校示众,受尽冷眼与歧视。为了找工作,他曾经干过泥瓦匠、编过笼箩、拉过钢筋,他曾经有幸找到一份好工作——在糖果厂包糖纸,第二天由于别人举报他是“狗崽子”而被辞退。那时,张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正式工人,有时梦见自己如愿以偿,“比今天当了院士都高兴”。    乱世之中,张运在苦苦寻求自己的精神支柱。当外面的人们依然热衷于打打斗斗,他却找来蒙尘已久的课本,自学数学、物理等功课,重拾荒废的学业。1970年,他被招工进了聊城市标准件厂,做了一名钳工。那是个只有40多人的小厂,很多人包括厂长都是文盲,工厂急需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有一段时间,市工业局来了名山东工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厂长让张运去跟大学生学描图。厂长并不知道机械制图是大学里的一门课程,一个多月后,就要求张运自己画图,这是厂里派给的任务,必须学会。巨大的压力面前,张运只有迎接挑战。他白天干活,晚上苦读。三天两头往大学生那里跑,并加紧补习初中、高中的数理知识。那时书店里买不到有用的书,老师的书也只此一册,张运就和弟弟一起,把那本《机械制图》一字不落地抄了下来,这是他抄的第一本书。在张运以后的求学生涯中,曾经陆陆续续抄过十多本书,都珍藏在一个小箱子里。“手抄本”成为那个特殊年代里的绝世珍宝,它润泽了一颗求知若渴的心,也见证了张运走过的无比艰难的路。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厂里所有的图,不管是零部件还是大型组装图,张运画起来都已得心应手。在大企业中设计、审核、制图、描图、校对好几道工序的工作,都是由他一人完成。这时的张运,不仅厂里的技术样样通,而且能写会画,担任厂长的秘书,还兼着对外宣传,在大家眼里,他无所不知,无所不会,师傅们亲切地称他为“博士”。    后来,他到济南参加一个全省工人技术员培训班,老师认为机械制图他已过关不用再学,但是若要提高,还需要加强理论基础的学习,这又一次为他打开眼界。知识在他面前,似乎永远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巨大吸引力,两个多月时间他学完一本高等数学,题目全部做完;又系统学习了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等大学工科课程。回到工厂他如虎添翼,搞技术革新,搞发明创造,很多设备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安装,把那个小厂搞得红红火火,成了全省的先进典型,一时声名大振。    三年心血和汗水的付出,使张运对那个小厂的一切都充满了感情,包括那里朴实的工人师傅,也包括和它相关的科学知识。    玉米地里的英语课堂    1973年,张运怀着深造以后回厂再展宏图的愿望参加了大学招生考试,他已对机械、物理等工科知识迷得如醉如痴,一门心思想上工学院。然而,招生的老师来自医学院,看过他的简历,对这学生爱不释手,一厢情愿地把他带到了医学院。整整两年,他对医学横竖看不上眼。上人体解剖课,他会想起组装的机器零件;看到四肢骨骼,他会想起机床的曲轴。为此,辅导员没少做思想工作。    但是,他对英语丝毫没有放松。有远见的父母给他提了个要求:毕业后一定要能够用英语阅读专 业杂志。当时的英语教材,只有薄薄两册,远远不够用。他悄悄找到了刚刚从“牛棚”中被放出来的英语教授胡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胡老师余悸未消,哪敢再“毒害青年”?但禁不住张运的苦苦央求,师生二人达成协议,老师偷着教,学生偷着学。那时正在楼德开门办学,张运每天黎明即起,中午也不休息,避开同学,把浓密的玉米地,作为安静的书房;每周六让胡老师讲课、看作业。用了大约两年时间,学完了文革前一套五年制英语教材。然后,阅读了胡老师赠给的英语《内科手册》,为他的英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虽然曾经被发觉,也曾经挨批判,但比起巨大的收获来,张运感到还是值得的。    “总有一天会成为‘反动’学术权威”    大学二年级的生理学课上,涉及到流体力学知识。由于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张运对人体生理中的电、对心脏、心电图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这一下子激发起了他的专业学习热情。把以前的书重新找出来,把遇到的公式一个个推导出来,把能够看到的各种有关心电图的书全都买下来,他的面前似乎又有了那个无法遏制的巨大磁场,吸引着他不顾一切地投入进去。没有多长时间,他已经能把见到的心电图讲得头头是道。    然而,又是批判。“不学常见病、多发病,抱着心电图不放,专门钻研老爷病”、“走白专道路”、为什么不看“毛选”……现在看来莫名其妙的帽子,当时若有一顶被扣在头上,也会让人结结实实地吃尽苦头。也有人善意地规劝张运改弦更张,不然“总有一天会成为反动学术权威!”真给说着了,也许正是因为他“反”当时形势而“动”,后来还真成了“权威”——历史常给人们开开玩笑的。    大学毕业后,张运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来到聊城新医医院,这是一所治疗脑血管、心血管疾病的专门医院,可以接触到大量病例,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有一天,医院收住了一位病情奇特的病号,每分钟心跳高达300次。医院请来地区的著名专家会诊,众说纷纭却没有良策。张运依据自己丰富的心电图知识,认为这是一例罕见的心律失常,并提出了对症治疗的意见。三天后,病人转危为安,事实证明张运的诊断和治疗是正确的。    不久,张运将这一病例整理为论文,作为他的处女作发表在《聊城医药》杂志上,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后来考研究生时,他把论文拿给导师看,虽然格式、长度等还不够规范,但导师已从中看出一个年轻人卓越的才华,这也是他接受张运做学生的原因。年轻的张运成了小有名气的“权威”人物,有人从几十里外慕名而来,这使他虽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迫切地感到知识底蕴的不足,他渴望着有机会再度深造,攀登新的高峰。    论文差点没有通过的硕士生    从知道考研的消息到走进研究生考场,之间仅有18天。结果,他总分全校第二,专业分数全校第一,英语成绩也是全校第一,且93分的记录直到十年后才被打破。1978年,他又回到了学校,师从高德恩教授攻读心内科学。    此时的国家,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尊重知识,崇尚科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过去是偷着学、不敢学,现在是公开学、学习光荣,张运如鱼得水,他为自己制定了超出研究生水平的学习目标。依然是从不睡午觉;儿子降生后,只回家呆了5天;那时没有计算机、复印机,需要的资料只能靠手抄,有当年抄书的基本功,他的手抄速度一般人望尘莫及,光英文摘要就抄了满满两大本。三年一晃而过,他不仅拿下了六册《许国璋英语》,还在导师指导下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难关。    然而,毕业论文答辩时,却遇到了麻烦。他的论文题目是“联合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征求专家意见时,却被认为是错误的。张运相信自己的研究和判断正确无误,拿上所有的资料和数据来到北京,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向专家详细说明自己的原始记录和严格论证。真正的科学家只相信真理,终于,老专家拿起橡皮,擦掉了自己原先的结论。并且向别人推荐说,“如果所有人都认可,说明论文没有新意;只有引起争议的东西,才可能是创新的。”但发表时依然困难,很多专家那里通不过。后来只能发表于《山东医学院学报》。直到两年以后,他的独创性研究才得到同行公认,并被证明是铁一样的事实。    轰动挪威的“娃娃大夫”    1983年,31岁的张运被学校派往挪威进修。他所在的皇家医院是挪威最高级的医院,各科医生都是通过激烈竞争上来的,年龄一般都在四十岁以上。由于对中国教育的不了解,再加上张运的相貌比实际年龄还年轻,他们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娃娃大夫”有些轻视,教授根本不想见面,指派一个护士带他。    爱国情、自尊心都告诉他不能无所作为,他要拿出成绩,证明中国人的能力。经过反复考虑,他选定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定量化研究这个课题,老师怀疑:这么大的课题你能搞完吗?张运对自己说:我必须完成。    他全力以赴地把自己投入到课题之中。课题涉及到许多他还未及掌握的数理基础、流体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就借助于各种图书资料、求教于其他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几个月后,他的第一篇论文完成了,居然解决了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多普勒超声难题。但教授们不相信,怀疑其中有假。他就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给教授看,详细说明自己的测量和计算,终使教授们心服口服。后来,他把文章寄给欧洲权威专业刊物《英国心脏杂志》,两个月后来信说,不用修改即可以发表。在那家刊物不修改就发表文章的事极为罕见。消息传来,挪威人大跌眼镜。之后,张运在此文基础上延伸,深入研究后又写成一文,又一次得到不用修改就可发表的殊荣。整个医院为之轰动了,张罗着为他配秘书、配设备、配房间……从这个“娃娃大夫”身上,他们看到了中国人不可小觑的力量。    导师劝他在该院读博士。开始张运不敢答应。在挪威,通过医学博士学位,必须是某一课题的专家,在国际权威专业杂志上至少要发表五篇具有高度创新性的论文,平均要用五年时间。而作为进修生的他还只剩一年多时间。导师说,相信你能成功。    他再次开始超强度的拼搏。争分夺秒,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以上。医院放假,做不成实验,他就读书、测算。回驻地的公共汽车是循环的,时常转了两三圈都忘记下车,有时做饭稀里糊涂地放几次盐。做起实验来,经常忘记吃饭,很长一段日子,每天只吃一顿饭。以至后来腹痛难忍,才知得了胃炎。    辛苦的付出得到丰厚的回报。在挪威两年,他不仅掌握了多种超声心动图技术和定量诊断方法,而且对近二百名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各种综合研究,使定量诊断瓣膜性心脏病的时间由过去心导管检查的几小时缩短到多普勒检查的几分钟,并实现了无创性诊断。他的导师米勒教授和尼特候格教授对这个不同凡响的中国学生赞不绝口。此外,他还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就有八篇。美国心脏病年会被世界公认为是最高水平的心血管病学术会议,1985年挪威向该年会推荐了十篇论文,而获选的只有两篇,作者都是张运。其中有一篇被选为代表当年学术最高成就的十篇“特征性研究”论文之一。直率的美国教授这样形容这种当选的荣耀:“这样跟你说吧,假如我的一位好朋友当选,我会因为嫉妒而三天不去理他”。    张运成为第一个获得挪威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85年12月7日,挪威皇家医院为他举行了盛大晚宴,挪威文化科学大臣朗塞特亲临致辞,他说:“我不懂心脏病,但我知道,中国人有一颗心脏,挪威人也有一颗心脏,这两颗心脏是连在一起的”,他说,挪威学生从中国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此刻,张运的自豪远远超出了一己的狭小天地……    超声心动图学领域的开拓者    85年12月,张运如期回国。犹如普罗米修斯带来火种,他举办了全国第一期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提高班,来自全国各大医院50多名医生接受培训,后来又先后举办了五期。经过培训的这批医生,很快把这一高科技技术带向全国,使我国心脏病诊断技术迎来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而他在提高班讲义基础上完成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一书,已成为涉足这一领域的必读教材。    多年的弹精竭虑、奋力拼搏,使张运在超声心动图学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成为该领域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作为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已经先后培养出25名硕士、29名博士。先后主持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1999年2月,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主席团成员赴美国主持第14届超声心动图学论坛卫星转播学术大会,成为14年来进入美国主会场的第一位中国专家……他所在的心内科,被评为山东省和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在全国居领先水平。他与同事和学生们的科研成果屡屡获奖,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3项,被人们称为“获奖专业户”。    曾经问过张运教授,在自己走过的成功之路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张运略一沉吟,以他惯有的清晰思维,徐缓有致地告诉我:从不低头,从不气馁,越是遇到挫折,越能激发起更大的干劲。 


阅读全文(1552)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210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66776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