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uly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公告 |
用一句流行话说,我是外行,我怕谁!
嘿嘿!其实嘛,我是说,我什么都不懂,说错了你别见怪!
|
Blog信息 |
blog名称:X'Me, Love 日志总数:20 评论数量:40 留言数量:0 访问次数:151349 建立时间:2008年8月8日 |

| |
[Farrago]X迷路-通向xml之路 原创空间, 随笔, 心得体会
半路和尚 发表于 2008/8/8 3:15:06 |
最早接触软件是2000年。
那一年扔掉了稳定的工作,从厦门跑到了深圳,在朋友的公司里做起了资料翻译。
当时的老板为人不错,对我也很好。在公司除了翻译一些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资料以外,还在做一个学习系统。
说起翻译资料,真是笑话。电脑一窍不通,却要翻译什么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数字成像和通讯)之类的资料,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ISO文件。我也真是能干,硬是把那几十万字的东西生搬硬套地转换成了汉语。现在再看那些资料,自己都觉得苦笑不得-中国人“拿来主义”的产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年直接“拿过来”的西方技术,最初的资料都是这么拿过来的:要么是懂技术语言功底不行的,要么是语言方面有点基础却没有任何的专业知识,都是这么照猫画虎似的搬过来的。那些资料只有做过这一行的人才能看懂:连猜带蒙就差不多了。真正的专家看了这些东西都会摇头的,我的老师曾埋怨现在中国学英语的翻译出来的外国资料普通的中国人是看不懂的。
无论如何,我的许多想法就是这段时间产生的。
至于学习系统,我从头到位到没有搞清楚老板(来自台湾的学者,我这么评价他)要做个什么。当时,我感觉学习机很有市场,建议过,老板不喜欢。花了大把的钱让某外语学员翻译的200多万的资料,最后成了废物,现在还在电脑里闲放着,前后打印出来的东西几十包都扔在我的仓库里。做过几个版本的教材检索,有大陆的、香港的、台湾的,全都输入文本,然后翻译成汉语,再做成英汉对应的句库,再把牛津词典的全部句子搞进去,做了一个英汉双向查询系统。但是,由于过于单一,至今没有让别人用着。到目前,我唯一感觉用的舒服的就是公司做的一部以牛津为蓝本的英汉词典,确实很顺手,但又不能推向市场-牵扯版权的问题。等于说自己给自己做了个工具。还有,当时“百度”还没有出来,我的老板给我们介绍google,听得我一愣一愣的。其实老板真的有这个技术的,但是他就是想不到这个东西有多大的潜能。只是到后来看“百度”迅速占领市场的时候,才意识到这里面也有钱的。不一定非要做的“让全球华人都能享受的最理想的学习工具”才能赚钱。还有什么呢?多了,很多,都没结果,包括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最后,公司垮了,我又转向学习机,做了两年。
我的xml历程始于软件公司,真正感觉到有用武之地时候是在学习机公司。可惜,我做的是一家始于2001或2002的公司,他们的品牌到2006还没有赚一分钱,据说赔了个1000到2000万,我进去的时候已经的奄奄一息了。老板曾为我的想法动过心,最后还是放弃了。随后,我也离开了。
这些经历促使我认定我就是做xml的了。起码,现在我知道我做了它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当教书匠的时候,不安心教学,感觉年复一年的教学,总是接触一些老掉也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的逻辑性可言。比如备课,每年都是这些内容,每年都得更新,老师们都是那么认认真真的抄写。其实主要的内容是没有变化的。都什么时代了,还要做这么机械的工作。前些年有想法,不知道怎么做。在比如......。
人的思维,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转化为电脑可认读、可分析的某种模式。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这个转化语言就是x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