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ctober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98297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10 14:26:34 |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29/xinxi2.htm
该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提出六个基本特征,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开展给出十点操作性建议。
当前基础教育变革有两大主线:一是国家2000年启动的教育信息化(”校校通“)工程,一是国家2001年启动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新课改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念指导,而教育信息化为课程改革提供方法、工具与环境的支持。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就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其内涵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不在于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一节课中使用了多少时间的技术,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作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有效的细腻系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用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学生的按需学习,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景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500)this.width=500'>
这两种教学结构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要素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教师
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教师要对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进行总体的指导和把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选择、设计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交流方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
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并控制的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媒体
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教学媒体既可以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教材
教学内容基本由教材决定,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1.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包括参与学生的认输和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 2.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进步。 3.学生有无成就感的获得:只有及时获得成就感,才能使之转化为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三、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 在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的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四、学生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例如,一堂历史课,讲商鞅变法,然后让学生”去网上搜索你想知道的变法还有那些“,于是学生就在搜索引擎里进行搜索,最后也得出了丰富的资料,每个小组作成汇报PPT——内容基本上是网页文字的拷贝。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的一个过程,学习需要依靠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进行伸层次的加工,将它转化为自己有用的知识,需要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体验。所以,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怎样才算课堂中学生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一是看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能力包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和有根据解决别人质疑的能力。二是看学生自主组织信息的能力,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外在信息,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话语体系,看学生的行动、作品、思维方式是否受到外在信息的影响,能否运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
五、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具有递进的层次性,应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向”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再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逐渐转变。
六、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怎样才能在利用信心技术扩大信息量的同时,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呢?一是拓展知识和资源要紧紧围绕学科知识;二是教师要设置合适的问题和情景帮助学生能将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三是主题探究式的教学要与学科相结合,要通过开发与学科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学科知识建构则留给学生自己,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亲历体验、参与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七、实施有效整合的十点建议 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合理应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 1.内容结合多一点,课堂信息量大一点 2.学生自主学习放开一点 3.自主学习调控能力好一点 4.课堂氛围活一点、活动形式多样化一点 5.深层次参与课堂的学生多一点 6.思维活一点、认识深一点 7.课程要求和拓展要求结合好一点 8.单元复习的课时结合一点 9.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强化一点 10.信息技术的运用灵活一点 |
|
|